CCTV-1用30分鐘講述濟源用產城融合的方式踐行“兩山論”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生態環境部聯合制作的20集大型紀錄片《綠水青山中國答卷》第十六集《水清業興綠映濟源》9月8日18:20登陸央視綜合頻道(CCTV-1)。

王屋山下,濟水河畔。濟源,作為全國首個全域產城融合示范區和全省唯一的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成為河南省唯一入選的拍攝地城市?!毒G水青山中國答卷》第十六集用產城融合的方式向您講述黃河岸邊的工業城市如何讓李白筆下“山高水長、物象千萬”的千年盛景在這里得以延續,向您講述濟源如何在踐行“兩山論”的道路上成長為“工業城市發展”與“黃河生態守護”和諧共生的杰出典范。

綠色發展:產城融合開新局

在濟源,綠色循環經濟消弭了‘產’與‘城’的對立,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工業發展融為一體。豫光集團稀有金屬萃取及應用技術,萬洋集團“鉛鋰雙循環”領域的新布局,濟鋼水循環利用的技術革新,以及金馬能源氫能產業的崛起,濟源工業脈搏與黃河生態同頻共振的背后,是技術的突破和觀念的覺醒。

守護綠色:生態修復煥新生

黃河岸邊的魚鱗坑是愚公兒女守綠護綠的創新之舉,它像一張張漁網網住大山,不讓一粒土流失到黃河;王屋山上,新時代的愚公人熟練操控無人機巡山護綠,太行山深處,一段延續三代人的人猴情緣,以及濟源特有的國家地理標志性產品冬凌草種植,折射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享受綠色:產城融合惠民生

黃昏下的黃河濕地公園,黑鸛、大鴇等珍稀鳥類回歸,238種鳥類在此棲息;依河而建的蟒河公園里,晨練的人群和嬉戲歡笑的孩童,以及遠處傳來抑揚頓挫的優美唱腔,還有那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大溝河,周末前來旅游的人群絡繹不絕,人們徜徉在綠色的海洋里,顯得是如此靜謐、和諧的生活場景。

從“工業圍城”到“產城融合”,從“環保壓力”到“發展動力”。濟源的答卷證明:保護與發展并非取舍,而是共贏。這便是濟源,從李白筆下的“物象千萬”,到今日觸手可及的生態繁榮與民生幸福,這份壯美畫卷的底色,是一代代濟源人敬畏自然、堅韌治水、勇于創新的愚公精神,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黃河岸畔工業之城的成功實踐。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