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新華路:創新治理模式 提升群眾幸福感

強網格,建平臺,抓共治。新密市新華路街道辦事處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通過一系列“組合拳”,有效激發了基層治理的“高效能”,切實增強了轄區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強網格化管理。通過這一方式不斷拓展覆蓋面,激活治理“神經末梢”。新密市新華路辦事處從組織、隊伍、陣地、工作、服務等全方面入手,按照“人口規模適度、服務管理方便、資源配置有效”原則,打造以村民小組和社區樓院為單元的網格體系,這樣的網格有108個,并不斷擴大范圍,逐漸延伸管理,組建了以居民樓門棟為主體的微網格211個。為提升網格運行質量,吸納13個“雙報到”單位、144個社區自組織、27名社區工作者、37名下沉年輕干部、55名“雙報到”黨員和1069名基層黨員參與網格治理,不斷強化“紅色網格體系”建設,推動黨的建設進網格、治理力量到網格、服務管理在網格,有效激活了基層治理的神經靈性,實現了“小事不出居委會、大事不出街道辦”。

打造新服務平臺。解決新問題需要新辦法,打通便民“最后1米”要有好平臺。該辦事處不斷完善便民服務平臺建設,依托網格積極構建“15分鐘便民服務圈”,滿足群眾政務服務、生活服務、志愿服務等多元化需求;通過網格化治理平臺、12345熱線、智慧矛調等渠道解決急難愁盼;同時,積極搭建“鍵面”結合網格治理路徑,推動網格長(員)成為群眾的“服務員”、企業的“安全員”、鄰里的“調解員”、信息的“收集員”、政策的“宣傳員”、社情民意的“調查員”,通過前置防線、前端控制、前期處置,將問題解決在萌芽、化解在基層。

抓好區域化共治。在居民自掃門前雪的基礎上,化解分歧,凝聚共識,實現組或居委會層面的區域化共治共享。該辦事處積極引導多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依托社區代表大會、樓院座談會等制度,簽訂駐區單位共建協議14個,聯動解決背街小巷整修、小區充電樁增設等急難愁盼問題356件,實現黨群服務與居民需求同頻共振。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144個,涵蓋文化體育、志愿服務、醫療衛生、養老助殘等多個領域,以“微服務”滿足群眾“微需求”。

扎扎實實的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創新了基層治理模式,構建“民有所需、我有所應”的服務體系,推動了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雙提升。高效治理在落實一張張“民生清單”、兌現一條條“幸福諾言”中開花結果。去年以來,累計解決居民各類訴求7336條,辦結率99.7%,開展背街小巷整修、舊房屋改造和文化設施建設等民生工程60多個,回應了群眾關切,解決了群眾難題,贏得了群眾好評。(李紹光 梁露娜)

責任編輯:曹洋